与那些只接受标准糖尿病护理和对照应用程序的人相比,接受提供个性化认知行为治疗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六个月时血糖显著降低,在美国心脏病学院与世界心脏病大会的年度科学会议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观察到明显的“剂量效应”,完成更多认知行为治疗课程的患者受益最大。

科罗拉多州奥罗拉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兼血管研究主任马克·P·博纳卡(Marc P.Bonaca,MD,MPH)表示:当在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进行研究时,数字认知行为治疗针对个人的血糖水平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减少了强化用药的需求,改善了血压和体重。他说,数字认知行为治疗对患者报告的结果也有积极影响,包括六个月内的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
博纳卡说,这是在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证明了降低血糖功效的第一批数字疗法之一,有可能成为糖尿病的第一批处方数字疗法之一。
他说,改变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以降低血糖水平和血糖升高的长期后果,这可能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然而,Bonaca表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一直在努力帮助患者实现有效的生活方式改变。例如,在治疗师办公室进行的传统一对一认知行为治疗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费用昂贵,可能无法使用保险的保障。访问认知行为治疗也受到治疗师可用性和前往治疗师办公室的需求的限制。
博纳卡说:很多糖尿病都源于不健康的行为,比如食物选择不当、暴饮暴食、压力饮食、不锻炼;这些行为通常都源于无益的思维模式和应对环境压力的方式。认知行为治疗已被证明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培养识别引发他们不健康行为的无益思想和信念的技能,并建立更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该试验招募了668名糖尿病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8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35(BMI为30或更高属于肥胖范围)。56%的参与者是女性,30%是黑人,15%是拉丁裔。参与者平均服用两种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他们的血红蛋白A1c(HbA1c)中位数为8.1%,是过去两到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衡量标准。诊断糖尿病的阈值超过6.5%。参与者必须拥有智能手机。
博纳卡说:在这项试验中,我们想知道自动化和个性化的糖尿病认知行为治疗计划是否有效。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访问,通过课程和技能获得益处,并通过提问过程进行个性化定制。
一半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应用程序(BT-001),一半被分配到控制应用程序,后者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没有提供定制的课程或技能。那些被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应用程序的学生被要求每周完成一节旨在提高技能和改变行为的课程,但如果他们愿意,可以完成更多课程。主要终点是三个月和六个月时HbA1c水平的变化。次要终点包括测量患者报告结果(如抑郁和生活质量)的标准化量表的变化。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的变化是一个预先指定的探索性终点(包括一个用于探索新假设的终点)。
在三个月时,被分配到该应用程序的参与者发现HbA1c降低了0.4%,这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并且在幅度上与大多数抗高血糖药物的效果相似。在六个月时,这些参与者保持了这一下降,在统计上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研究结束时,对照组24%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而BT-001组为14.4%。此外,当对照组中更多的参与者开始使用胰岛素或增加剂量时,BT-001组中更多参与者停止使用胰岛素或能够降低剂量。
博纳卡说:我们在数字认知行为治疗中看到了明显的剂量效应。也就是说,抗高血糖效果的增加与参与者完成的课程数量成正比。他们完成的课程越多,HbA1c的降低就越大。如果75岁以上的参与者完成了相同数量的课程,那么他们的效果与年轻患者一样好。
他说,认知行为治疗程序并不耗时,用户通常每天使用该应用程序的时间不到六分钟。
博纳卡和他的同事以及其他小组正在进行后续研究,以了解数字认知行为疗法在不同交付模式和更长时间暴露中的影响。
除了在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担任职务外,博纳卡还是CPC临床研究的执行董事,CPC临床研究是科罗拉多大学附属的非营利学术研究组织。

阅读全文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然会失去肌肉质量,新陈代谢功能也会下降。像这样的转变不仅会导致糖尿病的发展,因为它们会影响体内的胰岛素,而且如果患有糖尿病,也会使控制病情变得更加困难。
- 研究表明,遵循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女性。摄入更多的植物性食物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而从饮食中摄入植物性脂肪则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 有的糖友需要每天测血糖,有的则几天测1次即可,每个人测血糖的频率不同,具体测血糖的时点也因人而异。
- 血糖波动最严重的影响是患糖尿病相关健康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例如中风、心脏病和神经损伤。由于血糖管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健康非常重要,因此,如果您认为自己的血糖水平可能失控,需要及时采取行动。
-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糖尿病症状,糖尿病病因,糖尿病诊断,糖尿病治疗,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怎么吃等。
声明:
① 本文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是为内容分享、知识科普,服务社会公众,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故不对其负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烦请原创作者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
② 本平台部分素材引用于网络,但鉴于来源广泛、数量较多,难以逐一核准作者身份,如有侵权,烦请原创作者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
③ 本平台所提供的资料或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不做任何医疗依据、建议及保证,病情的治疗请在正规医疗机构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7410号 粤ICP备2022114462号